他叫毛六凡,65歲
【資料圖】
嗩吶,他吹了快半輩子了
洱源縣地處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
是洱海的發(fā)源地
在洱源縣松鶴村
春日數(shù)里梅花如雪,夏日萬畝梅果飄香
這里也是遠(yuǎn)近聞名的“嗩吶村”
全村150多人可以隨時“上才藝”
紅事、白事、喬遷、升學(xué)、立碑……
請師傅來吹上幾曲,主人家才算有面兒
條件艱苦的那些年月
嗩吶師傅吹一場
就能得到“吃席”單獨吃一桌的“福利”
為了吃飽飯
毛六凡20歲便師從村中第三代名師毛厚銀
苦練技藝
兩年后便出師自己帶徒弟
憑借著精湛的技藝和耿直的性子
慢慢闖出了點小名堂
收入也從最開始的一場3元
漲到了最高時一場900多元
毛六凡話不多
談起嗩吶卻眉飛色舞
嗩吶也成為了他與世界溝通的另一種方式
他對著滿山坡的羊群吹,對著漫山遍野的梅花吹
趕街歇腳時吹,照看蜂箱時也吹
低音渾厚,高音高亢
吹民族淵源、生產(chǎn)生活、風(fēng)情習(xí)俗,也吹自然萬物
嗩吶一響,直沖霄漢
悲歡離合,盡在此中
40多年來,毛六凡的嗩吶“送走了”不少人
也跟在新郎新娘身邊,給賓客“灌”下了不少酒
跟著這把嗩吶
他最遠(yuǎn)去過四川,省里、州里、縣里的演出也沒落下
2019年,毛六凡還被評為了省級非遺傳承人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年輕人們慢慢出走
外出務(wù)工寄回家的錢可比吹嗩吶賺的幾文辛苦錢
多多了
再加上移風(fēng)易俗、喪事簡辦
嗩吶的門路越來越窄
毛六凡卻不以為意
擺擺手說:“有碗飯吃就行,有嗩吶吹就行,不求大富大貴!”
村里像毛六凡這樣的嗩吶師傅還有很多
他們熱愛嗩吶、鐘情于民族文化
希望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
大家穿上羊皮褂,聚到火塘邊
樂曲一響,蕩氣回腸
他叫羅學(xué)義,68歲
不會吹嗩吶,卻為了嗩吶村的嗩吶事兒忙前忙后
幾年前從村書記崗位上退下來后
他把松鶴村的嗩吶歷史文化整理成冊
坐班車去城里多方籌集經(jīng)費
政府的重視、自身的努力
2013年,村里有了嗩吶文化傳習(xí)所
師傅們利用周末和假期對孩子們進(jìn)行嗩吶培訓(xùn)
只是讓年過半百的毛六凡沒想到的是
以前學(xué)嗩吶,要跟在師傅后面“求著學(xué)”
如今教弟子,卻要“哄著教”
但是為了非遺傳承這件事,他愿意!
每位嗩吶師傅一天有100多元的報酬
來學(xué)習(xí)的孩子每天也可領(lǐng)到10元的“鼓勵費”
多年來,這里共教會104名孩子吹嗩吶
如今,在各種文藝演出和縣里的重大活動慶典中
總能看到孩子們的身影
也吸引了更多的孩子加入進(jìn)來
與民族音樂、民族文化“對話”
“娃娃”嗩吶隊也讓毛六凡、羅學(xué)義這批嗩吶村的“老人”
看到了“老祖宗的看家活”傳承下去的希望
毛六凡說,嗩吶有一種神奇的魔力
高興時吹了更高興,難過時吹了更難過
從滿月客到葬禮,從田間到山頭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離不開嗩吶
就像老樹離不開生養(yǎng)自己的土地
人們與嗩吶的旋律同喜同悲
千百年的文化與情感
也在嗩吶的簧哨里
潮漲、潮落
經(jīng)久不息
出品人:韓海闊
監(jiān)制:李霞
編導(dǎo):丁凝劉東
攝影:劉東
剪輯:劉東
撰稿:丁凝
配 音:丁凝
海 報:游娟
外聯(lián):李晶晶吳丹
指導(dǎo)單位:云南省委網(wǎng)信辦
鳴 謝:
大理州委宣傳部
洱源縣委網(wǎng)信辦
洱源縣融媒體中心
新華網(wǎng)云南頻道 出品
關(guān)鍵詞: